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生物医学工程是工程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紧密相融的新兴交叉学科,与大健康国家战略密切相关,肩负着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培养专业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优势,根据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医疗科创卓越工程师”队伍,培养促进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高素质专业人才。
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于2005年组建,2015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归属医学部。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学院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点(学术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硕士、博士点(专业型),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B,本学科并列全国15名,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B,2024年软科排名全国第12名,并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名。本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了深圳的各大医疗器械公司,成为医疗器械产业的骨干力量。
2.培养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医疗科创卓越工程师”队伍,学生需要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突出,能胜任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研、教学、设计、开发、管理和咨询等方面工作,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锻炼,能成长为生产岗位的技术管理者或科研开发岗位的技术骨干。
3.培养规格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制为四年,授予学位为工学学士学位。毕业要求总学分不低于159分。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关的数学、物理、医学、工程的基础知识,掌握宽厚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
(2)问题分析能力
(3)设计(开发)能力
(4)自主研究能力
(5)运用现代工具能力
(6)工程与社会评价能力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8)职业规范素养
(9)团队合作能力
(10)沟通交流能力
(11)项目管理能力。
(12)终身学习能力
(13)国际视野
(14)创新创业
4.课程体系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电子信息、计算机、医疗仪器、人工智能、医学等模块。
核心课程包括:生物医学传感器及应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与编程实践、信号与系统、医学数字信号处理、生物医学工程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特色课程包括:
(1)上级示范课程(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医学数字信号处理
(2)校级重点课程(学校立项的创新创业短课):
1、多中心智慧医疗影像前沿研究
2、少样本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前沿探讨
3、R语言在生物信息实践中的应用
4、科技信息分析的获取、管理与分析
5、纳米生物传感器
6、脑电节律分析与感知
7、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
8、脑电智能解码与脑机接口
(3)院级特色课程(医工学科交叉课程):大数据下的智慧医疗、医电创新基础实验、医电创新综合实验以及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等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特色实验课程、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医疗器械企业参观等实践教学活动,并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跟导师做项目。
5.师资队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共有专任教师65人,7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学院结构国际化,教师队伍年轻化,90%以上是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专任教师中包括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国家级专家2名、AIMBE Fellow 1名、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名、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级青年人才7名、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版)14人、珠江青年学者1名、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2名等;并聘任多名企业家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全体教师合照
6.教学条件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了各级教学科研平台,包括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教学平台。本学科还与深圳迈瑞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了30多个实习基地,为各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完善的实践平台。本专业还构建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研发了完整体系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教材、视频资源,填补国内空白。该教学体系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度肯定,正在面向全国高校推广。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深圳市科创学院联合打造了“医疗科创卓越班”,为体系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和师资;设立了“人工智能医疗校企协同实验班”,根据国家和深圳区域对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应用的人才需求,与国内顶尖医疗及IT企业合作,探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使之具备计算机、信息工程、医学等交叉学科综合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践行小班制教学,重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教学上,通过开展科研项目短课,聚徒教学,开放基金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研实验中来。建立多个教学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力发展实践性教学环节。

面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硬件、嵌入式、算法和软件类教材

面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平台

医学仪器原理实验室

机房

电路分析实验室

体外诊断实验室

超声实验室
7. 学生发展
本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率连续几年位居深圳大学前列。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医疗器械公司的研发、注册、市场等岗位;从事医学人工智能的IT公司的研发、注册等岗位;医院设备科;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等。
就业单位为:迈瑞、腾讯、百度、商汤、联影、西门子、飞利浦、东芝、新产业、普门、理邦、开立等公司,以及深圳市各大医院设备科、海关和省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深造单位为: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墨尔本大学、格里菲斯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门大学、深圳大学等。
根据外部评价的调查结果,本专业毕业生得到所在单位的普遍认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龙头企业深圳迈瑞公司评价:“能把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综合应用,具有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具备良好团队合作的精神”。深圳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评价:“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从2011年共招收本专业毕业生30多名,公司评价:“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1.国际交流
交流形式:
l 暑期项目(全部年级可参加)
l 一学期交流(全部年级可参加)
l 2+2学分连接项目(大三可参加)
l 3+1学分连接项目(大四可参加)

学生参与邓迪大学项目
2.创新创业
作为医工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天然具有创业的优势和动力。本专业于2018年首次设立了人工智能医疗校企协同实验班,在本科阶段直接借助大量企业和校友资源,将教学、科研和医疗器械产业需求深度融合。随后,本学院开设创新班和卓越班,进一步深化医疗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国内先进的生医工教学模式。学院进一步与李泽湘教授创办的深圳市科创学院合作,开设“医疗科创卓越班”,致力于在新的教学模式支持下完成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包括工程师培养课程、临床需求的早期引入、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的医院实践活动和与科创学院的创新创业交流学习等。学院于2023年11月成立了深圳大学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中心,旨在构建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产业落地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为行业的未来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本专业学生在历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世界机器人大会-脑机接口(BCI)脑控机器人大赛”、“全国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大会”等国家级比赛中屡创佳绩,成绩亮眼。
本专业在高端医疗器械(如生命信息监护、体外诊断)、人工智能医疗等方面,已有多项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师生共同创办了多家企业,如以张会生教授团队学生为主要骨干创办的活水快易准公司,致力于打造场景化快速诊断的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出多个技术领先的产品,公司估值达 20-30 亿元。

学生参与活水快易准公司打造的产品
(2025年10月31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