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微信快餐妹,24小时qq快餐妹,可约可空降,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联系方式

医学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白皮书 > 医学部 > 正文

100201K临床医学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12-22 点击:

一、专业定位

       临床医学属于医学一级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致力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促进人体健康。深圳大学于2008年12月获教育部批准,是深圳市第一家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2009年招生首届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生,2014年获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授权点。2017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并收录入世界医学院校名录(WFME AND FAIMER)。2018年进入ECFMG院校名册。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深圳大学临床医学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3‰。

  本着“慈心仁术、深医精诚”部训,临床医学专业采用适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整合模块为基础的医学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结合PBL、CBL、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和模拟教学、床旁见习和实习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开展贯穿式医学人文与职业素养培育社会实践,引入导师制和多种形式科研创新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竞赛,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考核方式,旨在培养满足现代社会需求、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医学部专任教师264人,博士学历占96%,形成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国内外一流学者教授的教学梯队,承担临床教学的深圳大学附属/教学医院12家,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学术专委会主委/副主委和临床重点专科主任100余名,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条件。


临床医学专业新生授袍及宣誓

二、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疾病诊疗和预防方法,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科研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医疗和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医学人才。

三、培养规格

1.专业学制:五年

2.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3.培养特色



本专业采用适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胜任力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素质教育内涵,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训、态度养成教育的统一。

(1)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实施“器官-系统”模块式教学,加强学生融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临床思维培养;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精简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时间,通过PBL、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床旁和案例教学、临床技能训练等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动手操作、沟通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3)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成立医学人文中心,开展理论研究、人文活动和环境建设,构建融入医学教育全程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实现科学教育人文化与人文教育科学化的有机统一;

(4)推行“三早”:即早临床、早科研和早实践,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一对一本科生导师、临床和社区走访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群体健康意识;

(5)针对少数优秀学生设置荣誉课程、外教口语课程、高级选修以及推荐参加基础与临床等全国大赛;

(6)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可申请获得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卓越班)等;

(7)本专业设“卓越班”,逐步推进5+3本硕一体化培养体系。

临床学生在医院和企业参观学习

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获奖

2025年“医学人文周”活动

四、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以符合中国医学教育标准及培养学生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基本标准,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和国家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整体课程体系由主干课程及综合课程组成,主干课程包括:通识基础课程模块、生命科学与医学基础模块、器官-系统基础模块、临床诊断与基本技能模块以及疾病理论与见习模块组成。综合课程则由人文素养与沟通模块、疾病预防与群体健康模块、创新科研训练模块及智能医学拓展模块组成。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总论、运动和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十大系统基础及疾病课程,临床诊断与基本技能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精神病学、全科医学概论、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人际沟通技巧等50门课程。部分核心课程采用双语或全英教学。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军事实践、医学人文课程实践、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实习等。临床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在附属/教学医院各科室。

特色课程:器官-系统模块课程;生命与健康PBL;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温暖的医学;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进行轮转以及社区医院实习。

 

临床医学主干和综合课程的总体计划

 

五、师资队伍

医学部现有全职教职工587人,其中专任教师264人(其中讲席教授6人,特聘教授21人,教授30人),在站博士后10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占67%,博士学历者占96.6%。学部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8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3人。临床师资体系不断完善,直属附属医院中具有高校教师资格428人,另外学临床教师资格认定入库1037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国家/省级医学类学会主委、副主委47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形成“学术专家+临床骨干”协同育人团队,为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六、教学条件

医学部位于深圳大学丽湖校区,教学科研建设面积7.7万平方米,教学资源除共享校区资源外,还包括专用医学PBL教室12间、远程多功能教室1间,以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预防医学等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医学模拟教学技能中心,教学用房137909平方米(不含图书馆),其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约3600平方米,医学模拟教学技能中心约5000平方米。拥有省级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获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随着招生规模扩大,承担深大医学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临床阶段课程和/或见实习的临床教学基地已增加至10家。对照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各附属/教学医院的教学条件较为完善,配备了多功能教室、学术报告厅、自习室、图书馆(室)、学生宿舍等,教学科室配备有独立、专用的教学病床,硬软件设施较为齐全,基本满足本科教学需要。满足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培养阶段需要,现有已参与本科教学临床技能中心5个,包括:学校整合资源建设完成医学模拟教学技能中心1个以及临床教学基地临床技能中心4个。

             

 

七、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1.专业毕业生情况

截至2025年9月,该专业已累计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2424人(其中毕业生938人),硕士研究生1759人(其中毕业生739人),为深圳市医疗卫生人才储备提供保障和支持。历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升学率65%,学生选择赴国外(大阪大学、昆士兰大学)及国内医学院校(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深造读硕/博,已毕业者超过半数选择留深圳工作/学习。七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近90%,位居全国各医学院校前列。

2.深圳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建设提速

2008年为支持深圳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由深圳市政府明确为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成立深圳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多年来,一附院始终坚持“医教研协同”的发展理念,承担深圳大学医学部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任务,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进一步通过整合院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医院依托深大紧密合作科研,2019年进入ESI全球机构前1%名单,标志着医院在临床医学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等方面进入了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4月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19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一附院全国排名52名,连续两年为深圳市第一名。2021年5月,一附院参加广东省年度附属医院资格认定复评。

深圳大学总医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兴建,定位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医院。医院毗邻深大医学部所在丽湖校区,占地面积近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床位数800张。二期建设预计总床位数达1400张。医院2017年开业,2021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厅临床教学基地评审,2023年获批深圳市创伤救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现有临床师资498人,其中理论课授课教师214人,见习带教教师325人,实习带教教师233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32人,占比26.5%;硕士研究生学历277人,硕士及以上人数占比82.1%。高级职称187人,占比37.5%。

深圳大学第二所行政直属附属医院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是深圳市政府重点投入建设的市属公立医院,坐落于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一期建设完成床位数2000张,科研教学大楼面积3万平方米,是深圳当前最大的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单体医院建筑。华南医院2021年正式开业,2024年通过广东教育厅临床教学基地评审。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孪生医院建设单位,依托云端架构并结合本地化DeepSeek大模型,推动医教研产深度融合,深化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医疗场景创新应用,构建高效、智能的医疗服务体系。现有医师408名,其中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医师分别为127人、199人、82人;博士62人、硕士309人。现有高校教师资格持证者132人,教授职称17人、副教授职称23人;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0人;具备理论授课资质师资97人,见习、实践授课师资资质118人,同时有141人承担实习带教工作。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9日)